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志愿者风采

金伟:精准扶贫带领村民奔小康

时间:2016-06-01  来源:

  南方的空气里,似乎永远都有一股湿润的清香,那夹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就这样围绕着地处革命老区、红色故土的江西遂川县枚江乡枚溪村。

  在这里,我们采访了民政部的驻村“第一书记”金伟。他说:“枚溪村是贫困村,地处罗霄山脉腹地,由坪地和屋场地、洲上三个自然村子组成,共264户。目前有低保对象31户。”金伟随口介绍着枚溪村的基本情况,“全村党员32人,支部委员会委员3人。村劳动力人口59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12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4279元,其中农业收入占16%,外出务工收入占70%。”

  

一餐轮家饭

  调研活动的第一天中午,金伟忙完村道拓宽的事儿,就来到了村民罗水平家吃饭。

  像往常一样,金伟11点半左右到了罗水平家,与他聊起了家常,问他家里几口人,收入如何,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等等。罗水平说,家里还不错,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孩子妈在县城的书店上班,自己做泥水匠,每年的收入还可以。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像我们这些50多岁的就成了村里干泥水的“香饽饽”,全年都能接到活,有时还去镇里和县城的小区搞装修。

  吃完饭,像之前一样,金伟交了50元钱的伙食费。他不要,但金伟坚持一定给。虽然罗水平感到难为情,但在金伟的坚持下,伙食费还是交上了。同时,随行的调研组也交了150元的伙食费。

  “枚溪村三个自然村,我已经吃遍两个了!和村民们一起吃饭,茶余饭后,家长里短的聊天中,能了解到每户的基本情况和家中的难处。”金伟如是说。

  之前在一户吃饭时,金伟书记发现他家男人手上裹着纱布,一问才知道,是工伤,再一细问,工资已经被拖欠了两年,后来金伟书记带那位男人到县里做了工伤鉴定,又向相关部门反应情况,没过多久拖欠的工资就送来了。“国家的政策很明确,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再者说,不能让老实人吃亏。”金伟书记如是说。

  金伟告诉记者,“到村民家中吃饭有好处。能够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现在已经吃了大半个村了,我的目标是要把全村吃遍。他说,单位给他每天的生活补助是100元,50元作为每天的伙食费,另外剩下的50元钱,到时作为一笔特殊党费交给村党支部。”

  

一条民心路

  “我来之前还真没有想过修路的事。”金伟书记说,“当时,我还真犯难了。修路不是一说一笑的事,资金的问题怎么办,路该修成什么样,哪条路修哪条不修,涉及占地怎么补偿……”

  心里牵挂着村里的事,利用一次回京探亲的时机,金伟书记找了个机会把村里想修路的事跟民政部作了汇报。“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是民政部门工作的宗旨。为了帮助枚溪村打好脱贫攻坚战,民政部领导非常重视金伟书记反映的情况,专门协调安排了资金,捐赠了20万元作为枚溪村修路扶贫资金,还安排了相关负责人在国家扶贫日来到枚溪村看望村民。当日,江西省民政厅也捐赠了20万元,遂川县政府也为村里争取到了交通部门村道拓宽的项目支持。

  众人拾柴火焰高,各级领导的重视,多个部门的参与,让枚溪村百姓的诉求有了盼头。“6米5的路基,路宽六米,3.615公里,2.6公里扩,1公里翻新”。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与忙碌,终于水到渠成,枚溪村村路修建工程敲定了下来。3月11日,枚溪村村路拓宽工程已正式开工,预计3个月左右完工,目前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施工中。

  

便民热线

  “您好,这里是中共枚溪村党支部便民服务专线,咨询低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五保供养等民政业务请按1……如您有其他问题需要咨询,请您直接拨打我的电话188XXXX5168。我是民政部驻枚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金伟……”

  0796-6228128是枚溪村便民服务热线。谈及这部热线,枚溪村主任罗连生说:“这是金书记来了才有的。”

  采访中,枚江乡乡长薛朝华说:“金书记这个便民电话很实用,下一步我们全乡都设立便民服务热线。”

  “这部热线我们设置了三级菜单,第一级是介绍有哪些咨询内容,第二级是单独的业务分类,第三级则是每项单独业务的详细解释。”说到这部便民热线金伟侃侃而谈,“我们的热线电话能够提供咨询的内容包括低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五保供养等民政业务,农村个人建房审批业务,大病门诊、住院报销、新生儿参合等农医业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业务。”

  “之所以归纳整理这些可查询的问题,整合成一部热线电话,因为到枚溪村不久有几个情况触动了我。”金伟说,“如今国家出台了很多惠民的政策,村民有的不清楚,甚至不了解。很多时候村民会问我们村干部,我来之前村里的其他村干部都是兼职的,有自己谋生的工作,存在工作很忙不能够及时解答村民疑问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问题问不同的人,得到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文化扶贫

  为此,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金伟不仅是要想着如何在物质上带领村民们致富脱贫,更是在文化扶贫上动起了心思。

  开办一份属于枚溪人自己的报纸——《大美枚溪》报。一个月一期。报社就设在村党支部,从编辑到主编都是金伟一个人。别看报纸只是一张A3纸那么大,但内容非常齐全,既有党的政府方针,又有村务公开,还有种植养殖信息,以及村民自己写的小诗小散文。由于村里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不认字或者看不清字,他就配上图片,图文并茂,就这样,每月一期的《大美枚溪》报与村民们见报了。

  办报只是一个开始。用金伟书记自己的话来说:“办报,我只是想打开一扇窗。重要的是建立好通讯员队伍和挖掘爱好写作的‘秀才’共同宣传枚溪村的好人好事,好风好景。同时,他将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每个生产组的通讯员一起纳入了《大美枚溪》报的骨干力量。”

  的确,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扶贫工作,更多地人参与到精准扶贫当中来,金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拍摄制作了《大美枚溪》微电影。一个人拍摄,一个人剪辑,一个人配音写宣传词。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一部制作精良的《大美枚溪》微电影就展现在了全村人民的面前。同时,《大美枚溪》微电影还参加中国首届公益微电影节展映。如今,只要你上网百度一下《大美枚溪》,就会在第一词条上显现。上面不仅有枚溪村的人文风貌,山水田园,还有金伟书记在江西的手机号码。

  通过网络的传播,现在,关心枚溪村的人一下多了许多,金伟也能时常接到大家的电话。除了问候,就是想帮着金伟一起进行精准扶贫。同时,这也是金伟为了迅速打开局面,赢得支持,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村支部书记罗柳保告诉记者:“原先不知道,自从办起了报纸才发现我们村里原来爱好写作的人还真不少。大家对金书记拍的微电影也挺喜欢。平时只注意带领村民忙农活,往后也要加强学习,多给金书记打下手。”

  去年底,为了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人们的联系,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家乡,关注家乡。金伟还专门设置了枚溪村微信公众号。

  金伟书记说:“让大家及时了解家乡的变化,也是为了让青年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绿水青山。一旦有机会就返乡创业,共建美好家园。”

  说起文化扶贫,另外有件事不得不引起记者的兴趣。那就是德育讲堂。

  枚溪村的三留守人员也很普遍,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50余人。

  尽管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有老人照看,没有一个失学儿童。老人们在村里的主要任务也是为了照看他们。由于爸妈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老人们能做的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对孩子们的教育确实很难跟上。

  为此,金伟与村“两委”人员商量,准备开一个德育讲堂,既宣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不,大家都非常赞同,在大家的支持下,德育讲堂第一次开课就来了近百名孩子。许多接送孩子的大人也跟着一起听。

  金伟书记的德育讲堂主要内容是《弟子规》《百善孝为先》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培养留守儿童好思想、好品德入手,让善良的种子深埋孩子心中。从讲述德育故事入手,在孩子们身上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第一次给孩子们讲德育课,心里挺没底的。但从孩子们一个个认真听讲的眼神里,他找到了讲课的信心。

  第一堂课讲得就非常成功。枚溪村的“德育讲堂”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一个半天来了70多个孩子,有已经上学的学生,有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还有好多妇女们抱着很小的孩子来听的。课讲到最后,金伟书记将自己花钱买的巧克力拿出来分给在座的每个孩子,而后还组织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孩子和家长都很高兴。村里妇女主任刘群英的孩子罗茜文,拉着他的手说:“叔叔,你的课讲得真好听,里面好多故事我从来都没听过。以后你还给我们讲课吗?”

  “会的,会的,往后只要你们爱听,我一周给你们讲一课。”这不,在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金伟书记又在准备第二堂德育讲堂的讲课内容了。

  

农田、路灯与留守人员关爱中心

  为了丰富村里留守人员的业余生活,村两委将原来村里的义仓进行了翻修,设立了村里的三留人员关爱服务中心。在关爱服务中心,还为老人们添置桌椅板凳,准备了棋牌器具,村里的老人经常在这里打牌、聊天。老人们还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方便自己组织活动。今年春节村里开展了走高跷的民俗活动,此前的排练多是在此,村里很多老人不仅来看热闹,还会将自己当年的本领在这里进行传习。

  走访中,金伟将收集来的诉求和期望进行了梳理,他发现村民们对改造水田有着强烈的诉求。现有的水田有高有低,水田形状不尽相同,不利于统一管理和机械化耕种。既费时费力,产量还上不去。

  “对于如何调高水田的利用率和产量,我们专门做过调查,现在种一亩地要花200元,如果土地平整后,统一管理,每亩能赚500元。”金伟说,“村委会和村民们对此事都非常感兴趣,高标准农田改造已经提上了日程。县乡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规划。”

  在枚溪村,有一样家用电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那就是手电筒。这不是小品的包袱,而是枚溪村的实际情况,因为枚溪村还没有路灯。

  “太阳一落山村里就很少有人出行了,个别出门的都会带上手电。”在村里生活五十多年的村主任罗连生说。

  由于贫困村里很多基础设施都存在“欠账”的情况,没有路灯就是其中之一。年轻人有机会外出打工的都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三留人员。现今村里的不便更多的时候困扰的正是他们。

  不过没有路灯的日子就快到头了。

  原来,金伟到了村里不久,就将村里的现状用自己带的DV拍成了短片,简单剪辑后发布到了网上,希望能够有相关的机构或是社会组织关注枚溪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为枚溪村走出贫困添能加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及金伟和村“两委”的努力争取下,一家专门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益组织和枚溪村进行了对接,承诺免费为村里安装路灯。

  “上周人家做了方案,明天就会到村里来测量数据。”金伟兴奋地说。

  当记者再次打电话询问的时候,随着新的水泥路的开建,架路灯也一并进行了。

  前不久,金伟在参加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开展的首期“中央和国家机关选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上,他脱颖而出,在来自8个省的“第一书记”即兴情节模拟比赛中,荣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一年的时间里,金伟还与村“两委”成员建起了“三留守人员”关爱中心,为村里的水田进行改造;为村路新架设了太阳能路灯;利用电商卖出了“枚溪新米”;建起了便民服务大厅……金伟通过为村民办理的一件件实事好事心坎上的事儿,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誉。

  今年春节期间,一台时隔28年之久的“踩高跷”文艺演出,在枚溪村“枚溪村党支部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广场上上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支部书记罗枊保说:“这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党中央,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谢。能够再次组织起来并成功演出实属难得,不仅有老一辈的尽心指导,更有年轻一代发自内心的表达。”